由普特蘭輕質水泥、輕質膠結物和礦物氧化顏色(所有天然石的特質)所組成,在本質上和天然石相同,那較輕的重量允許我們再任何表面都能輕易的施工,顏色非常持久,而台灣氣候濕冷,在表面上塗一層更增強美化石材的表面,因此實際上他並不用維修。時下文化石按照生產方式主要分為兩種:
1.天然文化石: 開採於自然界的礦區,主要以板岩、砂岩、石英石為主,經過加工成為裝飾建材‧天然文化石質材堅硬、色澤鮮明、紋理豐富、風格各異,具有抗壓、耐磨、耐火、耐寒、耐腐蝕、吸水率低等特性。
2.人造文化石:人造文化石是採用矽酸鈣、石膏等材料製成‧他模仿天然石材的外形紋理、據有質地輕、色彩豐富、不霉不燃、便於安裝等特點。
一.使用範圍
文化石適用於任何建築物上,不管他的大小,室內或室外,住宅或辦公用,是 重建或新蓋,由於較輕 的重量和較低的費用,使得它在從前較難施工的地方也 輕易可行,而且文化石只造成了最低限度的表 面張力,沒有任何的牆壁限制, 也不需要牆角或特殊的建築結構。
在設計空間上的使用:
(1)造園景觀工程
(2)商業空間
(3)建物重新改造或重飾
(4)木屋之外牆、煙囪、基座
二.使用限制
(1)不可加過重之重量於上
(2)不能用於化學劑之建物
(3)不能用於易碎或易溶之之物體表面
(4)必須安裝在至少10公分厚的物體表面
施作流程
步驟一:確認施作表面材質 泥作面還是木作面的矽酸鈣板,水泥板還是其他板才‧各有要注意的事項。
步驟二:表面清潔 為了讓增加抓力避免以後的剝離狀況,要真對表面做清潔‧清除灰塵、油汙等。
步驟三:施作防水材 於施工面施作適當之防水材料(請選擇附著力較高之防水材料)。
步驟四:打底 專用黏著劑在施作面先行打底, 厚度約2mm 。
步驟五:將黏著劑在石材背面塗勻 用鏝刀將黏著劑均勻塗布於石材背面。
步驟六:黏貼 石材黏貼時, 有轉角材時需先黏貼, 且儘量不要裁切轉角材, 以求轉角料之完整。
步驟七:刮除黏著劑 將多餘黏著劑用小鏝刀刮除, 小心不要沾到石材表面。
步驟八:水平調整 角材貼完後再行黏貼平面材料, 黏貼時注意石頭是否平整。
步驟九:填縫 用裝有灰縫料的袋子來將灰縫填充。注意灰縫寬度不要超過20mm‧有的品種不需要灰縫,這類直接詢問廠商即可不用太擔心。
步驟十:壓縫 於填縫劑八分乾時, 以木棒或鐵押條將縫壓實, 並清除多餘之填縫材
步驟十一:清潔 最後以毛刷掃除殘留之填縫材料, 並清潔石材表面
步驟十二:完成 完成面‧如果文化石在室外使用時,一周後,等粘接劑和灰縫料完全乾燥後,可噴塗防水劑進行防水處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