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/高橋正明
後記:尋找自己的新規則/高橋正明
推薦序:簡報是個不折不扣的「遊戲場」/隈研吾
前言/高橋正明
各位對簡報(presentation)的印象或許都偏向視覺硬體表現,如模型製作、CG(電腦繪圖)、展示板製作等。但廣義來說,作品或提案的說明、網站等各種媒體的展示和宣傳資料的方式,其實都是(自己的)作品、(自己的)思想。向他人傳達並理解自己的存在,才是簡報真正的意義。
簡報,換言之,是溝通(communication)。為了製作優秀的作品,必須在各式各樣的場合,進行有效的溝通。然而,對於實際簡報現場狀況的敘述卻非常稀少。
日本建築師的專業定位非常微妙,並不特別重視闡述簡報。建築是一門不折不扣的商業活動,認為需要商業溝通的案例卻非常少。建築師是「創作者」,創造「作品」,他們總是相信「作品」會為自己代言表達一切。雖然這是事實,但也非正確答案。一般民眾與社會、建築息息相關,但與設計創作者之間的認知大有落差,思考這種落差的時代,已然來到。創作者闡釋自己的建築作品,應該是一種基本禮儀,應當受到重視。
作品不可能自己完成,也不可能毫無遺漏地展示內容。建築(物)的規模、構造、建材、樣式、細節等決策過程,製作物品中蘊含的設計者意念,必須透過積極的闡述展現,才能更清楚確立作品的真正意義。
簡報其實並非只是說話技巧或商業銷售性語言,更非仰賴姿態、演技或巧辯,而是真摯傳達作品,以及作品當中蘊含的構想和信念。此外,在傳達作業和進行的過程中,潛藏著(不同於)建築或空間設計工作的趣味。
本書共有七位建築師、一位設計師、兩位廣告創意人登場。他們憑藉過往的經驗,闡述提案和簡報的實際狀況。這也是一種對讀者的簡報。本書提示的十項規則,相信將會讓讀者在閱讀之後,理解建築這項創造行為立足於隨時與人溝通,而且必須持續不斷、永無止境地溝通。
無人存在的空間,喪失空間的意義;無法傳達的建築,僅是一座空殼。
平田晃久 伊東豐雄讚譽為「日本最有能量的新銳建築師」
承繼伊東豐雄明快風格的平田晃久,把農機具展示中心桝屋本店化作魚群聚集的珊瑚礁空間。他如何回歸簡單語言,用圖像來建立印象?
永山祐子 在傳統的京都打造經典LV的跨領域年輕建築師
設計LOUIS VUITTON京都大丸店的永山祐子,說服客戶嘗試毫無先例的創新建材。她如何以大膽的行動力和縝密的準備,堅守原案?
中村拓志 日本建築家協會賞2008、Good Design Award 2008金賞得主
訴諸感覺自由發想的中村拓志,在東京市中心打造森林中的住宅Dancing trees, Singing birds。他如何實踐自己的想法,又不影響客戶利益?
永井一史 獲獎無數的日本品牌溝通第一人、日本國旗設計者永井一正之子
以語言虜獲人心的永井一史,用建築觀點導引出日產汽車的魅力。他如何拋開自我展現的執著,重新設定創作者風格?
西田司 以建築來豐富日常生活的獨創性新生代建築師
志伯健太郎 創作領域多元的跨界廣告創意人和藝術家
融合建築的觀點與廣告的觀點的西田司和志伯健太郎,在瀨之本高原計畫案中運用廣告的溝通手法。他們如何為建築塑造情節故事,形塑形象?
迫慶一郎 兼容中日建築思考和美學、活躍於中國第一線的建築師
穿梭於中國的寫實要求與日本的抽象風格間的迫慶一郎,在光華路SOHO競圖中揉合建築師的理論與客戶的理論。他如何從競圖時敗時勝的經驗,逐漸體認獲選的要點?
尼可拉(Gwenael Nicolas) 從法國來到日本、從日本走向世界的頂尖設計師
在WOW大樓種植不鏽鋼「毛」的尼可拉,將簡報濃縮成簡單勝過一切的一個重點。他如何讓連圖面都沒有看過的客戶,立刻點頭答應?
隈研吾 不刻意追求象徵意義、視覺需要、滿足占有私欲的「弱建築」大師
在長岡市政廳競圖中獲選最優秀作品的弱建築大師隈研吾,以「弱簡報」的觀點解讀現場即興演出。他如何利用一張圖,在簡報競賽裡勝出?
青木淳 從零到再生、展現極簡之美的建築大師
把建築師的核心部分留在最後體驗的青木淳,在OPJ度假別墅計畫案中利用透視圖來豐富空間體驗。他如何善用模型,釐清自己真正的想法?
10項簡報,是10個建築和建築師的故事,
也是循著建築的軌跡,欣賞、體會、貼近建築的開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